e 橋小棧想打橋牌樸克牌的起源樸克牌起源于中國古代的葉子戲。葉子戲產生于中唐時代(大約在公元969年前後),據說它是一位名叫葉子青的人創造的牌戲,也有傳說葉子是一位婦女。比較合理可信的依據是宋代文豪歐陽修在其《歸田錄》中的記載:“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備檢用者,卷軸維數,故以葉子寫之。”後來,文人們用葉子條做文字游戲,漸漸發展為葉子戲。到了宋末元初,有人發明了“數錢葉子”,即今麻雀紙牌的前身,分文錢、索、萬、十字四門。有一名威尼斯人--很可能是著名的馬可·波羅或是其父親尼可羅·波羅在十三世紀將紙牌帶回了意大利。 另外一種說法是紙牌起源于印度,有人說歐洲早期的紙牌與印度教神話中的女神Ardhanari有關,Ardhanari有四只手,每只手中分別持有魔杖、杯子、寶劍和圓環。
魔鬼畫書(Devil's Picture Book)早期紙牌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的塔羅特(TAROT)牌,它有四種標記:高腳酒杯、寶劍、紙幣和棍棒。每種標記有14張牌,從1到10,外加國王、王後、騎士和侍衛。後來騎士和侍衛合二為一,于是出現了現代形式的52張一付的樸克牌。據說這種牌是由法國人設計的,黑桃、紅心、方塊、梅花分別代表一年中的四季,所有牌型上的數字相加是一年的365 天,52張牌相對于一年的52個星期。由于樸克牌經常被用于賭博或用作算命工具,所以一直被視作邪惡和墮落的玩物而聲名狼藉。魔鬼畫書曾是它的別名。
惠斯特(Whist)惠斯特是橋牌的前身,它出現在十六世紀的英國(最早的資料記載是在1529年)。惠斯特曾被叫作:勝利、將吃、斯拉姆、威士忌、惠斯特等。惠斯特表示叫大家安靜。1742年出現了第一本惠斯特的專著。惠斯特由四名牌手參加,相對的二人為一方,與另一方對抗。使用52 張牌,每人13張,最後一張牌面向上,其花色作將牌。取完牌後,由發牌人左手方的牌手攻第一張牌,牌大者得墩并獲出牌權,四人均為暗手。一方贏得6墩為本底,超過本底墩數1墩,就給贏方二人各記1分,最高一付牌可獲7分。記分采用按局方式,多少付牌為一局可由參賽者商定或由組織者規定。牌戲結束時得分高的一方獲勝。在英國的惠斯特規則中還有雙局獎分和大牌獎分等細則。 第一次復式惠斯特比賽是1857年于倫敦在卡文狄許的指導下進行的。復式的比賽方法使得牌戲大大消除了運氣的成份,技朮成為決定勝負的主要因素。紙牌游戲才可以擺脫原來的賭博工具形象,成為高雅的社交活動和比賽項目。
橋牌誕生三人惠斯特:據說是由駐在印度非常偏辟地方的三名英國軍官發明的一種改進的惠斯特游戲,由于沒有第四個人,而不得不將發牌人的同伴的牌攤在桌上,這個假想的第四人被稱為明手。橋牌這個名稱,據說最早出現在俄國或土爾其,俄國的類似惠斯特的比里奇(Biritch)游戲中首先出現了無將。這時有了叫牌,後來增加了加倍和再加倍,且次數不限,這時的橋牌,賭博性很強,受到很多惠斯特愛好者的強列反對。 1904年,在印度,惠斯特增加了競叫原則,成為競叫橋牌(Auction Bridge)﹔1918年,在法國出現了一種登高牌戲(PLAFOND)。在這類牌戲中,雙方都必須努力叫到自己的最高限度,只有叫到并做成,才能作為計算進局之用。 1925年,范德比爾特(Vanderbilt)設計了成局、滿貫、局況等計分方式,制定了定約橋牌規則。在一艘由洛杉磯去哈瓦那的船上,他請同行的乘客共同檢驗他的規則,并最終確立了定約橋牌計分表。除了無將的牌墩分(當時定為35分)有所不同外,其它內容半個世紀來几乎毫無改變。準確的說,現代橋牌即定約橋牌誕生于1925年11月1日。
定約橋牌定約橋牌在美國得到了廣泛的支持。1928年,美國舉辦了第一屆全國定約橋牌錦標賽,即著名的范德比爾特杯賽,該比賽一直沿續至今。 30年代,埃利·克柏森成為定約橋牌的領袖人物。1929年,他創辦了第一個定約橋牌雜志《橋牌世界》,并于1930年出版了著名的《蘭書》,在書中他提出了叫牌的漸進-逼叫原則,該原則成為現代標准叫牌法的核心。克柏森還組織或參預了不少國際橋牌比賽。40年代,查爾斯﹒高倫(Goren)推動了計點法,并發明了以計點法為核心的高倫叫牌法,成為自然叫牌法的基礎。 1935年,在美國紐約舉行了第一次世界橋牌比賽,由美國隊對歐洲冠軍隊法國隊,結果美國隊獲得了勝利。1950年,在百慕大,舉辦了第一次百慕大杯比賽,該賽事後來成為級別最高的世界比賽。美國隊獲得了頭三屆的冠軍,但從1955年開始,百慕大杯成為歐洲人的天下。特別是意大利蘭隊,從1957年到1969年獲得了十連霸的空前戰績,蘭隊這個名字永遠載入了橋牌的史冊。 1958年8月世界橋牌聯合會于挪威成立。定約橋牌正式成為世界性的智力運動。 |